先回顾前情:民营航天公司"星轨"在酒泉发射的"不周山号"探测器意外捕捉到火星表面疑似人工建筑的信号,与此同时,三星堆考古现场发现与航天器构造高度相似的青铜残片,两条线索在首席工程师林夏与考古学家陈默的对话中初次交汇。
贝加尔湖的冰层在三月末泛着幽蓝的光,破冰船前端的探照灯切开浓稠的黑暗。林夏握紧父亲遗留的皮质笔记本,指腹着封面上己经褪色的"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"烫金字样。三年前父亲在临终前塞给她这个本子时,反复念叨着"铅盒在北纬55度33分",却始终没说清那是属于1959年的哪段往事。
"林工,声呐显示湖底120米处有规则几何结构。"年轻的潜水员抱着低温探测仪走近,睫毛上结着细小的冰晶,"和您提供的坐标分毫不差。"
笔记本在第47页的褶皱处豁然开朗,父亲用蓝黑钢笔绘制的立方体草图旁,标注着一行俄文:"科拉超深钻孔实验组第7次失联前,拾获带有共振频率的金属残片,波形与1958年通古斯事件震波完全一致。" 林夏的指甲陷入掌心——通古斯爆炸的时间,正是父亲作为中苏联合科考队翻译前往西伯利亚的年份。
潜水舱下潜时,湖底的建筑轮廓逐渐清晰。那是由七根棱柱组成的星型结构,表面覆盖着类似青苔的发光物质,每道棱线都精确对准正北。当机械臂触碰到中央凸起的金属盒时,潜水舱突然剧烈震颤,探测屏上的波形图诡异地与父亲笔记本里的手绘图重叠。
与此同时,火星轨道上的"不周山号"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。陈默盯着主控屏上跳动的红色警报,火星车传回的最后一帧画面里,那座被暂命名为"不周山"的环形山裂缝中,赫然浮现出类似《山海经》记载的"共工触山"浮雕——人面蛇身的巨神正用头颅撞击发光的天柱,而天柱顶端的星图,竟与地球北极星序列完全一致。
"陈教授,光谱分析显示山体岩石年龄超过45亿年。"助理小吴的声音带着颤抖,"但浮雕的切削痕迹显示是近万年内形成的,更奇怪的是......"他调出能量扫描图,"山体内部存在持续的次声波震动,频率和三个月前三星堆青铜神树发出的共振波完全相同。"
陈默的目光落在办公桌上摊开的《山海经·大荒西经》,手指划过"西北海之外,大荒之隅,有山而不合,名曰不周"的批注。去年在三星堆发现的青铜残片内侧,同样刻着"不周"二字,当时他以为是巧合,此刻却像被电流击中——火星环形山的坐标,不正是地球视角的"西北海之外"?
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地下实验室里,焦糊味还未散尽。林夏盯着被电弧灼穿的电路板,焦痕在白色基板上形成诡异的汉字"胜"。二十分钟前,当她将贝加尔湖带回的金属残片接入量子计算机时,整个实验室的电路突然逆向运转,监控录像里甚至拍到残片表面浮现出流动的金色纹路。
"这个字......"负责硬件检测的老周推了推眼镜,"像是甲骨文里的'胜',但写法更接近良渚文化的刻画符号。关键是电路走向完全违背物理定律,电流是从负极流向正极的。"他指着焦痕周围的元件,"这些芯片都是我们最新的量子集成块,现在全部呈现出生物神经元的连接状态。"
林夏想起父亲笔记本里的最后一页,用红笔圈着"通古斯—贝加尔湖—三星堆—火星"的连线,旁边写着:"当西个共振点连成一线时,胜天半子。" 她突然抓起电话打给陈默,却在接通的瞬间听到对方急促的呼吸:
"林夏,火星车失联前传回了一组数据,是......是地球2012年雅安地震的震波频率。"陈默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,"而他们的时间戳显示,那是火星4000年前的'不周山崩塌'时刻。"
实验室的灯光突然熄灭。黑暗中,金属残片发出的微光在墙面投下影子——那是个展开双翅的人形轮廓,尾椎处拖着三条星轨状的光带,与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神鸟图腾分毫不差。
贝加尔湖底的金属盒被送往莫斯科的途中离奇失踪,国际刑警在中转站的监控里发现,运送车辆曾被某种无形力场扭曲,而驾驶座上的特工手中,突然多了本1960年出版的《真理报》,头版标题是:"苏维埃与华夏文明达成星际合作,首个跨行星考古站选址科拉半岛"。
火星轨道上,"不周山号"的失联警报突然解除。当控制中心重新获取信号时,火星车正对着环形山裂缝深处拍摄——那里不知何时出现了一座由光构成的门,门框上流动的符文,正是林夏在电路板焦痕上拓印的"胜"字变体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门后隐约可见悬浮的城市,建筑表面布满类似地球寒武纪生物的荧光纹路。
而在酒泉的地下实验室,修复后的量子计算机突然开始自动建模。当林夏输入贝加尔湖、三星堆、火星的坐标后,三维投影中浮现出一个以太阳系为中心的巨大星图,西条金色光带从地球的西个共振点延伸向火星、木星、金星和水星,交汇处正是1959年通古斯爆炸的上空。
"林工,您父亲当年参与的项目......"老周突然拿出一份泛黄的档案,"我在中科院旧资料库找到的,1958年中苏联合科考队其实发现了地外文明遗迹,他们管那个能发出共振波的装置叫'昆仑枢机',据说可以......"他咽了口唾沫,"可以同步不同时间线的文明记忆。"
林夏的手机突然震动,收到一条匿名短信:"1959年2月26日,九名苏联工程师在贝加尔湖底失联前,曾记录到金属盒内传出婴儿啼哭,而哭声的频率,与你母亲分娩时的脑电波完全一致。"
她猛地翻开父亲的笔记本,在最后一页的夹层里,掉出一张黑白照片。照片上,年轻的父亲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站在科拉半岛的钻井平台旁,背景里,七个穿着中山装和列宁装的学者正围着一个发光的金属盒,盒子表面,清晰地刻着与火星浮雕相同的"共工触山"图案。
(http://www.xsdingdian.com/book/284B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xsdingdian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xsdingdia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