胜利的欢呼声犹在耳畔,硝烟的味道尚未完全散去,但残酷战争留下的创伤,己赤裸裸地呈现在根据地军民面前。凌逸尘走下庆功台,英雄的光环并未让他有丝毫停留,他脱下那身象征荣誉的干净军装,换上了沾满泥点的旧军服,一头扎进了更为繁重、更为琐碎,也更为揪心的战后重建工作。
日军撤退时丧心病狂的“三光”政策,让根据地的边缘地带满目疮痍。许多村庄被付之一炬,只剩下焦黑的断壁残垣,在寒风中无声控诉。田地被毁,水井被填埋,来不及带走的牲畜尸体散发着恶臭。更令人心痛的是流离失所的百姓。他们拖家带口,面黄肌瘦,眼神中充满了劫后余生的茫然和对未来的恐惧。老人抱着空空的米袋,孩子饿得哇哇大哭,失去亲人的妇女默默垂泪。
凌逸尘被分配到受灾最严重的柳树沟一带协助工作。他带着一支由轻伤员和后勤人员组成的临时工作队,迅速投入了战斗。没有大型机械,重建靠的是最原始的工具和血肉之躯。
搭建临时住所是当务之急。凌逸尘和战士们一起,挥舞着铁锹、镐头,清理废墟,平整土地。他力气大,动作利落,一担担沉重的泥土、一根根粗大的梁木,扛起来就走。汗水很快浸透了他的后背,崩裂的伤口在粗布军装的摩擦下隐隐作痛,他却一声不吭。看到一位大娘抱着孙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,他立刻脱下自己的外衣裹在孩子身上,转身又去帮另一户人家搭窝棚。
“凌同志,歇歇吧!你身上还有伤呢!”一位老大爷心疼地拉住他。
“没事,大爷,这点伤不碍事。先把窝棚搭起来,让大家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要紧!”凌逸尘抹了把汗,露出一个宽慰的笑容,又扛起一根木桩走向下一处。
分发物资更是需要细致和耐心。有限的粮食、药品、御寒衣物,要确保公平地发放到最需要的人手中。凌逸尘亲自参与登记造册,核对名单,维持秩序。他蹲下身,耐心地询问一位腿脚不便的老大爷家里的情况;他细心地帮一个冻得小手通红的小女孩搓暖双手,把分到的半块玉米饼塞进她手里;他严厉地制止了试图插队多领物资的壮汉,坚持原则,寸步不让。他的公正和细致,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尊敬。
在帮助百姓的同时,组织内部也在进行深刻的反思。战役总结会议在指挥部一间简陋的土坯房里召开。烟雾缭绕,气氛严肃。各级指挥员复盘着战斗的每一个环节,分析得失。
凌逸尘作为战斗英雄和一线指挥员,也列席了会议。他认真听着大家的发言,结合自己在战斗中的亲身经历和观察,提出了自己的思考:
“首长,同志们,”凌逸尘的声音不高,但很清晰,“这次胜利,是靠战士们的英勇和牺牲换来的。但代价太大了。我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,供大家参考。”
“第一,情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。这次敌人突然加强攻势,兵力部署远超我们预估,前期情报有些滞后。建议加强前沿侦察哨的渗透能力和无线电通讯保障,确保第一时间掌握敌军动向。”
“第二,火力配置和反制。鬼子的炮火优势太明显了,我们的炮兵数量少,炮弹更少,反制能力弱。战士们只能靠血肉之躯硬扛。建议一方面想方设法搞到更多的火炮和炮弹,哪怕是小口径的迫击炮也好;另一方面,加强土工作业训练,快速构筑更坚固、更隐蔽的防炮工事,减少伤亡。”
“第三,预备队的运用和指挥衔接。战斗最激烈的时候,指挥一度有些混乱,预备队投入的时机和方向可以更优化。建议平时多进行模拟演练,明确各级指挥员在极端情况下的接替顺序和职责,确保指挥链不断。”
“第西,白刃战训练。这次肉搏战伤亡很大,很多新战士拼刺技术不过关,面对训练有素的鬼子吃了亏。建议加强日常的刺杀格斗训练,不能光练瞄准射击,近身搏杀的本事关键时刻能救命。”
他的建议,条条切中要害,既有对问题的敏锐洞察,又有基于实战经验的务实方案。没有空话套话,只有实实在在的教训和对策。指挥部的首长们频频点头,认真记录。
“逸尘同志提得很好!都是战场上用血换来的经验!”主持会议的首长肯定道,“这些问题,必须高度重视,立即着手改进!要把这次胜利的经验和教训,变成我们未来打胜仗的本钱!”
会议结束后,凌逸尘又回到了柳树沟的废墟上。夕阳下,一排排简陋但能遮风避雨的窝棚己经搭建起来。袅袅炊烟升起,空气中飘散着稀粥的香气。孩子们的哭闹声少了,取而代之的是偶尔的嬉笑声。看着乡亲们脸上渐渐露出的些许希望,凌逸尘感到一种比获得勋章更踏实的满足。战斗结束了,但守护这片土地和人民的重任,才刚刚开始。重建家园,总结经验,为下一次未知的战斗做准备,都是这场漫长抗争不可或缺的部分。余波未平,新的征程己在脚下。
(http://www.xsdingdian.com/book/2XAQ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xsdingdian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xsdingdian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