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本章开头震惊到了吧?以下内容是根据我查的资料以及各种网友的评论大致得出的。以下都是真实事例,有误请发出。
首先我先得说明一下,历史的决定因素和个人不是非黑即白,有坏处自然也有对应的好处,不要片面的看待。
OK直接开始讲述,可能会有点乱。
首先就是关于网上大多数人说的一枪不放就跑路了,这是营销号骗人的。
首先,那个时候张学良不在东北,而是在北平,据资料所述,张学良当时是在某两个剧院内听戏。
而且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,兵力和装备质量。
我之前确实讲过,东北军部分装备比日军好,但这一切有前提,这些装备给谁了?显而易见是东北主力军,但这涉及到一个关键的问题,大部分主力军不在东北。
九一八事变时,东北军的大部分主力部队并不在东北,而是在关内。1930年9月17日,张学良命令于学忠、王树常指挥东北军9个精锐旅共10万人入关,这些部队是东北军中战斗力最强、装备最好的主力部队,入关后东北的防守就变得空虚了。
这就导致虽然东北军在东北境仍有19万人的兵力,但部署过于分散,且装备质量和兵力素质参差不齐,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。
接下来讲第二个大点:不抵抗政策
首先,不抵抗政策并不是蒋介石直接提出的,这更类似于我们后人的总结。准确来说,南京政府和张学良履行的是不抵抗方针,至于为什么接下来就讲。
首先张学良之前指示东北军:“不准抵抗,不准动,把枪放到库房里,挺着死,大家成仁,为国牺牲。”这也导致东北军并没有与日军开始直接或大规模冲突。
其次就是南京政府的政策,虽然国民党内部也有很多人要求抵抗到底,维护国家尊严。但是!蒋介石不是这么认为的,首先他的心腹大患还没除,因为他主张攘外必先安内,只有把他的心腹大患先除掉,才能更好的调动国内力量对付日军;其次,蒋介石主张通过国际联盟来解决问题,而不是直接军事对抗。至于为什么自已去查吧。
真的完全不抵抗了吗?
不是!张学良抵抗了。但因为当时东北军主力并不在东北,张学良本人也不在东北,导致日本人打的特别猛。
在出事之后张学良亲自赶到东北,以非官方身份组织了包括进攻在内的一系列军事行动,其实给日军也造成了伤亡(具体文件中日双方都有记载)
有人就会说这会不会和我上面说的有冲突,不会。准确来说张学良是履行了又没完全履行不抵抗方针。
张学良授意和指挥东北军发起的局部抗战:江桥抗战,双城阻击战,哈尔滨保卫战,牡丹江保卫战,齐齐哈尔保卫战,平定天津“一一八”暴乱,锦州攻防战,六次攻打长春,十一次进攻沈阳,长城抗战大小十六战。这些也是能查到的。
有没有发现大部分都是防守和反扑,不是主动进攻,这就是接下来我要讲的了。
可明明抵抗了?他为什么还履行不抵抗方针了呢?
其实完全抵抗未必是件好事,以下是以我们的上帝视角得出的结论。
首先东北虽然是工业区,对于当时的民国来讲很重要,但是!一旦与日军大规模交火,可能会演变成全面抗战。
如果全面抗战提前六年爆发,对于国民党政府当局来说这不是好事,哪怕是现在也无法准确判断是好是坏。
其次就是共产党的位置,那个时候是1931年,如果发生全面抗战,革命区离抗日前线太远了,一个在北一个在南,这会导致调动极为不方便,一旦全面战争爆发,难以在华北等敌后区域形成有效游击。
大家的历史书上都讲过,抗战前期是正面战场,之后的敌后战场为中流砥柱,如果无法在敌后战场形成有效牵制阻击,先不说结局会怎么样,日军可以很容易达到以战养战的战略,这会导致抗战更加艰难。
(额外透露一点:日军在侵华时,实行以人换矿方针,相当于拿矿工的命去换矿,导致大量矿工死于非命,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矿区周围都有万人坑的原因,最典型的就是山西大同万人坑。这些你们可以去查,很触目惊心但不得不接受的真实事实。)
所以张学良的不抵抗是有一定好处的,不能片面的看待历史的选择。
如果打了,先不说全面开战,就是日方要求割地赔款都够张学良受的;还有,压根打不过,先不说东北主力军派来有没有用,就算把老蒋的中央军派来也没用,日军拿下东三省是势在必得的;其次张学良如果与日本开战,得不到中央政府的支援,因为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。
所以真打了,结果只会是丢掉东北的领土和损耗自已的军事实力,对张学良自身不好。那个时候,中华民国的本质仍然是军阀割据,如果张学良因为抵抗日本而损耗大量自身实力,结局会怎么样不得而知。
当然,也有不好的效果,这增长了日军的侵华气焰;打击了国内抗日的浪潮。
所以张学良根本不存在所谓的“跑”,为什么小说中会说成跑,这是有渲染成分,与现实不对标。
九一八发生时他在关内指挥东北军主力平叛反蒋联军,1931年9月23日,张学良从北平赶到锦州,并通电辽宁军政中心西迁,锦州成为临时抗日政权——成立了辽宁省政府行署和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行署,并开始指挥东北军和义勇军对日军进行抵抗反击,具体办公地点就设在东北交通大学。该公署旧址至今仍在,这是能查到的。
只是因为沦陷过快,被傻逼营销号说成“一枪不放”。
从二十世纪开始,死几万人已经只需要一天的时间了,只要是个碳基生物都挡不住大口径子弹跟炮弹。更别提各种生化战剂了,杀几万人可能几小时都不到。
可以说除了带东北军主力回东北参战,和以官方身份站出来宣布抵抗以外,张学良能做的都做了。
现在的小朋友太无知了,只会跟风!
人不是非黑即白的,又不是绝对服从命令的机器人。即使在东北,张学良手下的人都不能是上下一心,更何况当时的中国?各地割据的军阀?
一个个说的像是在玩游戏一样说什么要做抵抗的正确决策,你当人命只是数字呢?这只是以现代的上帝视角做出的选择。
假设一下,你手下几十万人的命都在你手上,说打就打,这可是要拼命的!
你有把握吗?你有这个觉悟吗?你担得起这个责任吗?这对未来有利吗?会有人来支援吗?该保住人力还是保住军事资源?
如此种种百来个问题,你无一不能不去考虑。人身处时代洪流之中,必然受其限制,岂能次次怪力乱神,扭转乾坤?所以说话真得过脑子。
额外讲一下:民国时根本就没几个军阀政的愿意听讲蒋介石的话,他只是名义上的民国总统,因为中原大战时,他把各路军阀都收了,大部分军阀其实还是不服。
关于军阀这一点我以后不会细讲,太复杂了,所有东西都是我一个人弄的,民国时期各路军阀先不说盘根交错的利益,就是要挨个记都能累死个脑,我就是个偏科战神,其余的我都是个大飞舞。悲π_π
你在等什么?
你看样子还想看啊!
嗯………讲个小番外吧,这些东西我以后可能提不到,因为小说时间线改变了。
抗日英雄:赵一曼
赵一曼,原名李坤泰,又名李一超,1905年10月25日出生于四川宜宾的一个地主家庭。
她早年在大姐夫郑佑之的影响下接触革命思想,1923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,1926年夏转为中共党员,并担任共青团地委妇女委员、宜宾妇联和学联党团书记。
同年11月,赵一曼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。1927年9月,她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。
在苏联期间,她与同为黄埔军校学生的陈达邦结为夫妻,不久后怀孕。
因身体原因,党组织安排她先期回国,夫妻二人自此别离。回国后,赵一曼在上海产下一子,取名宁儿,并将其寄养在陈达邦的堂兄家中。
1931年“九一八事变”爆发后,她被派往东北,化名赵一曼,开展抗日救亡运动。
1933年,赵一曼在海伦地区率领游击队作战,以少胜多,击毙敌方伪团长,后被任命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。
她领导的游击队让日伪军接连退败,被敌人称为“手持双枪、红装白马的密林女王”。
1935年11月,赵一曼在春秋岭战役中身负重伤被俘。
在狱中,她遭受了钢丝鞭抽、老虎凳、电刑、灌辣椒水、烙刑等酷刑,但始终坚贞不屈,没有吐露任何关于部队的信息。
1936年6月28日,赵一曼在医院看护和看守的帮助下逃出医院,但很快又被追敌抓捕。
8月2日,她在黑龙江省珠河县(今尚志县)英勇就义,年仅31岁。
临刑前,她高呼“打倒日本帝国主义!”“中国共产党万岁!”
赵一曼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,她2009年被评为“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”之一。
陈毅评价她:“身为人民干部,死为革命英雄,临敌大节不辱,永记人民心中。”
另外四位抗联英雄
杨靖宇
1905年2月出生于河南确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早年参加“五卅运动”,后加入中国共产党,受组织委派回到老家从事农业运动,发动和动员农民反抗地主压迫,并成立游击队。
1931年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被派往东北,逐渐成为东北抗联的一面旗帜,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等职。
1940年,杨靖宇将军被叛徒出卖后战死。日军找来程斌和张秀峰辨认杨靖宇的遗体,确认无误后,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做出砍下杨靖宇头颅的决定,还把杨靖宇的腹部解剖开,之后日军把杨靖宇的头颅装在木箱里,到处游街示众。
(注:出卖杨靖宇的四位叛徒:程斌、张秀峰、赵延喜、张奚若)
赵尚志
1908年出生于辽宁朝阳,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并进入黄埔军校学习。
1926年赴东北工作,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开始负责中共满洲省委军委工作,历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、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等职,与杨靖宇齐名,有“南杨北赵”之称。
1942年2月,赵尚志从苏联回国参加抗日斗争,被特务刘德山欺骗,途中刘德山突然在赵尚志背后开枪,赵尚志身受重伤被俘,最终被敌人杀害,头颅被日军割下,遗体被日本人抛入了松花江,他的头颅被日军拿到“新京”,与杨靖宇的头颅一同展示。
陈翰章1913年出生于敦化县西半截河屯的一个农民家庭,19岁告别新婚妻子加入救国部队,年仅20岁就成为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之一,任救国军总部秘书长等职。
他主要活动在镜泊湖畔、长白山麓等地,与敌人交战数百次,击毙日本侵略者数千人,与杨靖宇齐名
1940年12月8日,陈翰章带领战士们在湾沟村被叛徒带来的日军包围,为了掩护四名女战士突围,陈翰章带领仅剩的十几名战士与成百倍的敌人展开生死决战,最终身负重伤、浑身是血的他顽强地靠在一棵雪松上,日寇用刺刀剜出他的双眼,砍下他的头颅,年仅27岁的他英勇牺牲。
汪亚臣
山东省蓬莱县人,1929年春天在东北军26旅34团当兵。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携枪带上10几个爱国的士兵回五常县东南部山区,举旗抗日。1934年成立“反满抗日救国义勇军”,并出任司令员。
1936年初,所率部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,出任军长,后第八军改编为第十军,当年底,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正式成立,总人数达千人。
1941年正月初三,汪亚臣将军的部队被敌人偷袭,面对敌人众多的情况,汪亚臣仍井然有序地指挥队伍突袭,掩护人民群众和大部队离开,
途中被敌人一枪打在身上,身负重伤,壮烈牺牲。敌人残忍割下他的头颅,浸泡在福尔马林当中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哎,致敬英雄。
(http://www.xsdingdian.com/book/4UCE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xsdingdian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xsdingdian.com